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,建立暖商安企的营商环境都离不开法治保障。近年来,淮南市司法局聚焦法治需求,牵头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“法治组合拳”:推进政府履约践诺行动、维护市场主体权益行动、集中整治违法行政行为行动、排查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攻坚行动、法律服务进万企行动等,为淮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信用氛围。
一、依法推进履约践诺,助力营商“最先一公里”
淮南市司法局积极组建公共政策兑现法律智库,建立问题清单和法律责任清单,创优公共政策体系;坚持消化存量和控制增量两手抓,心无旁骛地做好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。今年4月,淮南市委依法治市办、市司法局制定了《淮南市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》。5月,集中开展了问题线索收集,在市直部门主动梳理排查存量问题的同时,面向社会发布专项行动问题收集公告,公开收集问题线索。此外,对接淮南市营商办、淮南市经信局,梳理各级领导“新春访万企”及“千名干部入企服务”活动中发现的问题,将企业有关诉求纳入存量问题清单。截至7月份,淮南市本级共收到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29条,涉及市直部门10件,县区共收到问题线索97条。据安徽省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现场推进会通报,淮南市已兑现92个,总资金达1.197亿元,相关工作受到点名表扬。
淮南市司法局坚持以查促纠,标本兼治,牵头开展违法行政行为集中整治行动,全面排查经行政复议、行政诉讼监督纠错的违法行政行为,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。同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“三项制度”,加强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规范化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。目前市、县、乡三级221个行政执法单位,均已采用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平台开展工作。2021年以来,行政机关履行生效判决108件、行政复议决定15件。
二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,打通营商“最难一公里”
从今年3月份开始,全市集中开展为期10个月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排查化解攻坚专项行动,全面深入排查涉法涉诉信访问题,对信访事项情况登记在册、逐级汇总。建立地方党委政府和办案单位“双专班、双包案”机制,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,采取听证、邀请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律师参与等方式,帮助信访群众解开“法结”、“心结”。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、一批信访疑难的骨头案、钉子案得到成功化解。
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是淮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的创新。淮南市将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与本地特色调解文化“老娘舅”“邻里帮帮团”以及“银铃工作室”有机结合,得到了安徽省司法厅的肯定。目前已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471个,全市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(共1301个),建立专业性、行业性人民调解调委会56个,建立市、县专家库10个,吸纳各行各业专家350余人。同时,淮南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公益性岗位以及选聘“五老”人员等方式,强化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,已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4836人,其中专业性、行业性人民调解员214人。今年以来,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971次,化解涉及营商环境等4大类16项矛盾纠纷3229件,调解成功率99%。
三、法律服务助企纾困,稳住营商“最后一公里”
结合今年“新春访万企、助力解难题”工作部署,淮南市司法局开展了“法律服务进万企”主题帮扶活动。全市首场“法律服务进万企”集中宣讲活动在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举行,律师代表与30家企业代表面对面“问诉求”、点对点“解难题”。全市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分赴各县区、各企业,开展“法治体检”,确保至少1名律师帮扶1家企业,律师为联系企业至少1次开展深度法律体检。活动开展以来,组织政策宣讲、律师集中上法治课活动87场次,发放《安徽省、淮南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》400余册,实地走访企业381家、政策解读162场次、受众人数4775人、撰写法治体检报告95份、梳理法律风险425个、提出法律意见565条。
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,扎实维护市场主体权益,淮南市司法局积极推进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模式,动态调整权责清单,健全行政权责清单内部监督及社会监督机制,确保行政权力行使合法合规。同时加强市、区两级执法联动,协调推进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。协调落实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规定,对新业态、新模式,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。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机制,加强执法协调协作,提高跨部门、跨区域、跨层级合作能力。为了彰显执法温度,今年淮南市发布了《淮南市轻微行政违法行为“免罚清单”(第一批)》,涵盖轻微行政违法行为123项,对不涉及生命健康、公共安全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首次轻微违法违规行为,实施容错管理。
通过开展上述一系列“一公里”行动,积极推动了淮南市社会信用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,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创建信用示范城市夯实了基础。